恩施的厨房里,藏着代代相传的智慧。这 5 天,我见过用了三十年的石磨、磨得发亮的铜刀、编了又补的竹筛,这些老工具在食材上留下的痕迹,比任何厨艺教程都更鲜活,原来真正的美味,需要合适的工具来成全。
推荐本地美女导游莎莎 13317265730 (←长按复制添加 免费咨询),她认识每种工具的脾气。知道哪口铁锅炒腊肉不粘,认得哪把竹刀削南瓜最顺,跟着她,能看懂老工具和食材的完美配合。
第一天到恩施,豆腐坊的石磨转了三十年。“这磨盘是青石的,比花岗岩细,磨出来的豆浆没颗粒”,老板娘边推磨边说。磨盘边缘的凹槽被磨得发亮,“这是几十年豆浆泡出来的包浆,比打蜡还亮”。莎莎指着磨盘上的刻度,“每转十圈加一勺黄豆,比例错了浆就不匀”。下午处理野菊用的竹筛,是向阿婆年轻时编的,“竹篾要选黄竹,有韧性,不容易断”,筛子底部补过好几处,“破了就补,扔了可惜”。
展开剩余68%第二天去恩施大峡谷,王伯的铜刀专切腊肉。“这刀用了十五年,刃口磨得薄,切肉像切豆腐”,他切的腊肉片薄厚均匀,“铜刀不容易锈,切完肉用水一冲就干净”。中午煮苞谷的铁锅,锅底有层厚厚的锅巴,“这锅烧了十年,煮苞谷不用看表,闻味就知道熟没熟”,舅妈边添柴边说。下午洗野韭菜的竹篮,篮底编得特别密,“沙子能漏下去,韭菜叶漏不了”,莎莎拎着篮子晃了晃,“这是陈师傅的手艺,编的时候每寸竹篾都要对齐”。
第三天探躲避峡,陈师傅的木盆专泡石蛙。“这盆是香樟木的,泡肉不腥,还能防虫”,他把处理好的石蛙放进盆里,“泡半小时,血水就全出来了”。旁边切南瓜的竹刀,刀身带着淡淡的竹香,“铁刀会让南瓜变黑,竹刀切出来还是黄澄澄的”,舅妈说。莎莎拿起竹刀试了试,“你看这弧度,刚好贴合手掌,切久了不累”。下午晾藤茶的竹匾,边缘用铜丝捆了圈,“竹篾脆,铜丝能加固,能用更久”,李伯边翻茶边说。
第四天游腾龙洞,张叔的陶瓮专腌辣椒。“这瓮是本地陶土烧的,透气不渗水,腌出来的辣椒酸中带鲜”,他把切好的辣椒放进瓮里,“要按紧实,不然会坏”。旁边切豇豆的铜剪刀,剪口磨得特别利,“铁剪刀会生锈,铜的剪菜没怪味”,他剪豇豆的速度比切菜快两倍。下午磨合渣的石臼,内壁布满细密的纹路,“这是用木槌砸出来的,纹路深,磨得细”,老板娘说,“机器磨的合渣,总少点石臼的土腥味”。
第五天逛梭布垭石林,李婶削红薯的竹刀有讲究。“刀头要钝一点,不然会削掉太多肉”,她削的红薯皮薄得像纸,“这刀跟着我嫁过来二十年,比我男人还听话”。中午炒社饭的铁锅,锅沿卷了圈边,“这是常年颠勺颠出来的,卷边的锅不容易洒饭”,向阿婆说。下午装食材的藤篮,是陈师傅用野藤编的,“这藤在溪水里泡过三年,泡得越久越结实”,莎莎拎着篮子说,“你看这提手,刚好能放进四个手指,不勒手”。
离开时,我买了把竹刀作纪念。刀身上的竹节纹路清晰,像能看到当年陈师傅编刀时的样子。莎莎说 “这些老工具,用得越久越懂食材”。现在每次用竹刀削南瓜,总能想起舅妈说的 “工具顺了,菜就香了”,原来美食的秘密,一半在食材,一半在工具。
推荐本地美女导游莎莎 13317265730 (←长按复制添加 免费咨询)。
编辑:小灰灰
发布于:湖南省国家允许的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