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韩国这阵子有点尴尬,连自己最引以为傲的宙斯盾驱逐舰都卡壳了。去年还高调宣布“正祖大王”号能探测、跟踪、拦截弹道导弹,现在硬实力一查,发现真正能拦的导弹根本没着落。计划推了,规模缩了,未来五到十年,这艘被吹成防空王牌的舰,功能估计也只能停留在“看得见但打不着”。
最早的设计很雄心勃勃。每艘8200吨级“正祖大王”号要搭配SM-3和SM-6两种导弹。SM-3负责中段拦截,最高能打到五百公里高空;SM-6负责末段防御,可以拦截高度三十多公里的目标,性能跟陆基“爱国者”PAC-3差不多。韩军计划2034年前,让这批导弹全部到位。那时候,他们想象的画面大概是这样的:海面上宙斯盾舰开火,中段末段都能防,真成了亚洲版“海上铁穹”。
但现实没这么浪漫。韩国国会国防委员会的柳勇元议员透露,SM-6的采购被推迟,SM-3的引进数量也砍了半。原以为能一次到位,现在不仅拖到了明年才能拿到美国的接受函,连2034年的部署目标都成了空谈。更离谱的是,军方内部有人估计,SM-6恐怕要到2036年才能真正到手。
原因其实不复杂,美军自己都不够用了。中东那边局势一乱,美国对SM-6的需求猛增,再加上零部件停产,生产线卡住。韩国这边排队买货,结果被告知得等等。供应链问题一环扣一环,计划就这么被拖成了笑话。
而对韩国来说,这不是简单的延期,是战略上的尴尬。他们眼前的安全压力是真实存在的。朝鲜最近试射了“火星-11”高超音速导弹,还搞了新型潜射巡航导弹试验。“崔贤”“江原”两艘五千吨级驱逐舰也下水了,配垂直发射管,就是冲着海上战术核打击去的。攻势越来越猛,韩国这边防守却因为导弹交付问题被迫暂停。这在半岛这种地理环境里,基本就等于裸奔。
去年四月,韩国政府拍板要在2030年前引进SM-3,预算定在8039亿韩元,按单价200到300亿韩元算,准备买二三十枚。听起来不少,但韩国国防分析研究院后来的研究推翻了这份自信,说项目“有条件可行”,因为海上拦截地对地导弹能力有限。这么一分析,采购数量直接减半。买的少,还贵,每艘舰上只能分几枚,真打起来根本不够用。
拦一枚弹道导弹,理论上得发两枚以上拦截弹。按现在的计划,三艘“正祖大王”级驱逐舰配置的SM-3数量,撑死也防几次,之后就空仓。这让很多安全部门的人很不安。他们说,如果只配几枚,整舰的系统就成了昂贵的摆设。当初建设时还不顾其他军种反对,理由是能实现战区防御。现在连战区都护不住,真不知这钱值不值。
从更高的角度看,这次的波折其实暴露了韩国防务体系的软肋。一方面,他们对美式装备依赖太深,关键节点完全被美方控制。连导弹能否按时交付,都要看华盛顿的心情。另一方面,他们在战略规划上过于理想化,对地区风险判断不足。朝鲜扩核动作频频,这边却因为生产线停产就束手无策,信号很危险。
值得注意的是,柳勇元议员态度很强硬。他强调,远程地对空导弹应该在“正祖大王”号服役前就到位,不该一拖再拖。那艘舰去年服役,韩国还在蔚山现代重工搞下水仪式,媒体铺天盖地报道,说这是“东北亚防务新时代”。结果现在连核心装备都没拿到。这反转速度,估计连军方自己都没想到。
插句嘴,现在韩国军工圈的氛围挺复杂。表面上他们仍然坚持“自主防务”,但核心系统几乎都系在美国供应链上。SM系列导弹、宙斯盾系统、雷达模块,全靠美方输出。中东局势一绷,美军一抢货,韩方立刻就断线。所谓的“独立防御”,说着热血,做起来真难。
有人觉得这不过是采购延期,等几年就能补上。可看现在的态势,朝鲜弹道导弹种类越来越多,核弹头也在加速扩充。时间一拖,风险就跟着涨。新舰天天出海训练,雷达能跟踪,但真有来袭,打的东西没影,哪还谈得上防御。
韩方内部的焦虑不是没有道理。他们知道,自己投入的系统一旦沦为半成品,就可能影响整个反导体系。KAMD系统原本就是末段防御为主,SM-3的引入意在填补中段拦截的空白。现在这个空白还在,只是预算花了,装备迟迟不到,5到10年时间,几乎白等。
这场拖延,背后还有个值得琢磨的点。美方并不是没能力生产,而是在优先级排序中把韩国往后排了。SM-6被分配给前线部队,美国海军自己都紧张。韩国这种伙伴级客户,只能排队,不好抗议。这种“安全依赖”格局,再次被现实打脸。指望别人来补防线,别人一忙,你的安全就欠火候。
朝鲜动作频频,美国供应延迟,韩国内部争论不断。这就是如今的半岛安全图景。建了新舰,没买到弹,推迟的文件还压在桌上,美方一句“零件短缺”,所有计划就得重排。有人说“2036年全部署”,听着比2034年多两年,但谁能保证那时候威胁不会更大?
这事儿,说穿了就是韩国陷在三角关系里。上靠美国的技术,下压朝鲜的核威胁,自己夹在中间动不了。一边喊自主,一边连导弹的交货期都掌控不了。没人怀疑他们的决心,但决心不等于能力。看这形势,短期内也只能这样先撑着。
国家允许的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