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又爆摩擦,美国罕见站出来发声,但话里话外的意思,马科斯只能认了
菲律宾这一回,又把自己送上风口浪尖。菲公务船刚消停没多久,这次直接在中国雷区附近“作妖”,还不是一条,两条——3002号、3003号公务船,都跑到铁线礁边上来了。
据中国海警说,菲律宾这两艘公务船根本没经过允许就闯进来,还不止如此,3003号公务船干脆无视警告,“故技重施”,撞向我国海警船。这种操作,一看就是有备而来,不怕事大。
事情才刚起头,菲律宾立刻开始喊冤,说是为了保护当地渔民,还反咬一口,说中国用水炮轰他们、故意撞击他们船尾。更绝的是,他们还指责中方视频断章取义,要搞外交交涉,让事情变得更复杂。
美国那边动作也够快,24小时不到就跳出来表态。美国国务院副发言人公开谴责中国海警的做法,把《美菲共同防御条约》搬了出来,还特地强调第四条适用于南海任何地方。这意思已经很明显:只要中方对菲律宾动手,美国理论上可以依照条约参与进来。
不过仔细琢磨,美方嘴巴硬归硬,就是不见实际行动。如果真觉得“中国挑衅”,早该带着舰队冲过来了,现在却只是放点狠话,没有一点真实举动。“光打雷不下雨”这句话,用在美国身上再合适不过。有时候,这种套路实在让人看腻了,一套台词说多少年都换汤不换药。
其实,美国为什么迟迟没有进一步动作?只有两个可能。一方面,美方心里明镜似的,并没有认可“中国挑衅”的说法,也知道谁是真正越界的一方;另一方面,就算被忽悠瘸了,也未必愿意真的为菲律宾去冒险搅局。在南海这种敏感位置,多一句废话少一个炸弹,那都是权衡后的选择。
每次遇到类似事件,《美菲共同防御条约》总会被翻出来当挡箭牌。但大家都清楚,这份1951年的协议,只是个模糊承诺。关键时刻主导权还是掌握在美国手里,到底怎么回应,全凭华盛顿一句话。“防御响应”?听起来像给足信心,其实就是几句官方套话,有点像老友记里的友情提示,“你放心,我肯定帮你,但具体咋帮,看我心情。”
拿这次冲突发生地来说吧——铁线礁。当初签这个同盟的时候,根本没人提什么南沙群岛主权问题。所以按国际法讲,“条约不溯及既往”,这些岛屿压根儿就不属于美国要负责任的范围内。不然的话,中国以前用水炮的时候,美国早就该出手撑腰,可现实是一点火花都没蹦出来。
如果非要问原因,其实答案就在眼前:美国最关心的是制造混乱,而不是替哪个国家站台。他们想看到乱局,不想掺和战局。所以哪怕现场气氛剑拔弩张,他们最多也就是敲敲锣鼓造势一下,该撤退还是撤退。从力量对比来看,中美现在拼实力,在南海较量输赢真不好说,各自算盘打得飞快,都不会轻易撂下筹码开战。
这么多年来,每逢争端升级,总能看到美国各种“严厉声明”。但这些所谓“强力预警”更像一场自编自导的小剧场,有那么一点虚张声势,却始终缺乏真正落地的行动力。嘴上的承诺满天飞,可真到摊牌那一步,各路演员全变成观众,对着舞台假装热烈鼓掌,然后悄悄收拾包袱走人,再等下一轮剧情启动时继续表演新戏码。
其实连菲律宾自己,都未必完全相信那些空洞保证。但对于马科斯来说,他面临的问题远比表面的碰撞和争吵复杂太多。“战略依附”让他失去了自主解决麻烦的能力,只能不断找靠山背书,无论结果怎样,自家难题始终绕不开。这也是为什么每一次危机之后,无论如何折腾,到最后总归是得认栽,不管有没有舆论支持或外部援助,都逃脱不了现实困境束缚住脚步那种尴尬感觉,很难改写结局。
从整个过程来看,这场风波围绕着几个关键词:“越界”、“碰撞”、“互怼”、还有那个永远不会消失的话题——谁才是真正受益者。而背后藏着的不仅仅是区域争端,更是一层层利益博弈与姿态展示。有些故事虽然高潮迭起,但最后留下来的只有无数悬念和疑问,下回还不知道会怎么发展呢。
国家允许的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