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原文】
【文本解读】
青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绵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爱国主义始终是激昂的主旋律,始终是激励我国各族人民自强不息的强大力量。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与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周年之际,2025年高考语文将深厚的家国情怀以贴近现实、贴近考生的方式,生动地呈现在试卷之中。考前提醒关注抗战题材的小说阅读是有一定道理的。
全国一卷阅读Ⅱ的两个文本,引导考生不忘历史,从民族和国家浴火重生的历史中汲取经验和力量。文本一选自作家老舍所著长篇小说《鼓书艺人》。小说讲述了鼓书艺人方宝庆等人在抗战中流亡播迁的遭际,将他们的命运和前途与民族、国家的命运和前途紧密联系起来,寄寓了老舍对时代的深刻观察和对历史远景的展望。文本一为小说开头部分,描摹了难民们心力交瘁的逃难过程。重点内容:
1.展现战争苦难:文章开篇描绘汉口战局吃紧,难民奔逃、飞机轰炸的场景,如“翅下贴着红膏药的飞机,一个劲儿地扔炸弹。炸弹发出揪心的声往下落,一掉进水里,溅起混着血的冲天水柱”,生动呈现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反映出战争的残酷无情。
2.刻画难民众生相:详细描写轮船上难民们拥挤、疲惫、惶恐的状态,如“房舱和厅里都挤满了人,甲板上也是水泄不通”“所有乘客,不分老少贵贱,都被眼前的危险和茫前途吓住了”,展现出战争中普通民众生存的艰难与无奈。
3.凸显人物精神品质:着重塑造了方宝庆这一人物形象,他放弃北平舒适生活,辗转过亡,体现出强烈的民族气节;看到孩子们的悲惨遭遇,他心生怜悯,虽无力救助却积极行动,彰显出善良的人性光辉。
文本二选自《我为什么离开武汉》,节选的是老舍自述以文报国志向的部分。文本中呈现出复杂的心理矛盾:既有“去不了前线”的无奈,又有“以离开武汉为耻”的倔强,更有“炸不死就写稿子”的硬气,最后从“主动选择”到“被迫离开”的转变,实则是抗战时期知识分普遍命运的缩影。老舍的文本既是个人抗战记忆的见证,更是对“大时代中人何为”的哲学思考。通过“分担工作”的实践伦理、“以笔为旗”的文人担当,以及“在绝望中留一丝烟火气”的叙事韧性,他建构了知识分子参与抗战的精神范式。这种范式超越了简单的家国叙事,揭示出:抗战不仅是军事的、政治的,更是文化的、心灵的——每个个体的精神觉醒与行动选择,终将汇成民族复兴的浩荡洪流。
两个文本能够让考生体验抗战中的艰难困苦,体会老一辈作家的爱国热情和家国情怀,从而增强在新时代担负历史重任的使命感。
【高考试题】
【详尽解析】
答案以官方为准 此处解析仅供参考
图片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6.A 【解析】
A.文本一开头写长江向东奔流与难民向西奔逃,炸弹下落与水柱溅起,富有镜头感,将“战局吃紧”真切地呈现出来。
A项涉及文本一的第一段和第二段。第一段简洁地交代了时间和形势,一下把读者带入历史情境,也为整个文本奠定了基调。第二段四句构成两组对照,一组是长江向东奔流与难民们朝着相反的方向(即向西)奔逃,另一组是日本飞机从上空扔下炸弹(向下)与炸弹落水后溅起冲天水柱(向上),前者在水平方向对照,后者在垂直方向对照,很像电影镜头。叙述者像一台摄影机,既有广角,也有聚焦(特写),敏锐地捕捉现场画面, 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富有镜头画面感”。第一段和第二段写出环境的危险和难民的慌乱,真切而又形象地呈现了“战局吃紧”的情况。
A 项正确。
图片
图片
B.文本一写“江水像条怒龙,发狂地在两山之间扭来扭去”,这里的江水象征抗战的艰辛曲折以及人们不屈不挠的意志。
C.文本一写乘客们在寒风中打战,转而又写阳光在江面上投下彩虹,这里的阳光和彩虹都象征着难民们的希望。
【解析】B和C判断的关键是“发怒的江水”和“彩虹”是不是具有象征意味?
图片
先看文段:
B 项涉及文本一的第五段,这段是对轮船在长江上艰难航行的描绘。作者以发狂的怒龙为喻,写出了江水的形象和气势,非常生动逼真,而且与下文写江轮“像一条毛毛虫在挣命”形成鲜明对比,凸显了难民在凶险的自然环境下的渺小无助。
C项涉及文本一的第六段。“太阳一落到峭崖的背后,寒风就吹得乘客们直打战。偶尔一线阳光从岩石缝里漏过来,在汹涌的江面上投下一道彩虹,美得出奇。”这段环境描写也是高度写实化的。江轮是在三峡中航行,两岸有高山峭崖,当太阳被峭崖遮挡时就比较阴冷,再加上江上的寒风,乘客们冷得打战。而随着船的前行,太阳又间或从山间或岩石缝里露出来,江面上水汽大,阳光射入,容易在江面上投下彩虹。
再看全篇:全文先交代故事背景。然后描写小江轮满载着难民江而上开往重庆的情景,接下来以方宝庆的视角来描写江轮上的情景。作者所写到的“发怒的江水”“凛冽的寒风”“美丽的彩虹”,都是真实描写难民乘船向西奔逃的自然环境。以发狂的怒龙为喻,江水凸显了难民在凶险的自然环境下的渺小无助。江上的寒风,乘客们冷得打战,更增添了逃难的艰辛。纵使江面有“美丽的彩虹”,但难民们也没有闲心凭栏观赏。难民们这时并没有感觉到希望,因为接下来第八段写他们“都被眼前的危险和茫茫前途吓住了”,第九段又写“人们不是烦恼,就是生气,悲伤”,这些都表明他们的心情并未因阳光和彩虹而变得积极乐观。
最后分析:判断其有没有象征意味,一定要结合全文内容来分析,要有全局观,不能任主观去臆断,不能割裂语境独立思维。本文节选部分,我们所能读到的是难民在逃难过程中的悲伤,没有读出难民们的“不屈不挠”和“希望”。“发怒的江水”“美丽的彩虹”就是实写,并没有象征,不能做过度解读,不是任意联想或穿凿附会。分析文学作品时要实事求是、言必有据,避免脱离文本、割裂文本,对只言片语进行过度解读,强行阐释。
图片
图片
D.文本二是老舍在抗战中的自述,从不愿离开武汉到最终离开武汉,他在思想和认识上发生了重大转变。
【解析】“在思想和认识上发生了重大转变”错误。
他不愿意离开武汉,因为有“在大时代分担一部分的工作”的强烈意愿。待在武汉,正是“勇气与力量”的表现。而后来武汉战局吃紧,“迁移之议既成”,老舍无法继续在武汉从事“文协”相关工作,这才乘船去往大后方。他为抗战工作的意愿并未发生变化。所以,他在思想和认识上并没有发生“重大转变”,他的“勇气和力量”是贯穿抗战始终的。 D项错误。
综合选A。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7.关于文本一中方宝庆这个人物,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
A.方宝庆不到几个钟头“就认得了几乎所有同船的人”,这与他“在茶馆里唱大鼓、说评书”的身份是相符的。
B.方宝庆使不上“多年学来的要来就来的笑容”,表明他虽有半生闯荡江湖的经验,却也无力应对眼前的局面。
C.方宝庆看着小孩发愣,头上“慢慢地积了厚厚的一层”黑煤灰,侧面表现出他的心灵因残酷的现实已趋于麻木。
D.写船拢岸时,方宝庆赶着孩子们“扑通扑通地跳进水里”洗澡,一定程度上舒缓了前文营造的沉重压抑的氛围。
C.“他的心灵因残酷的现实已趋于麻木”错误。
【解析】 原文“宝庆看到这些一身煤烟的可怜孩子,觉着心疼”“他希望能拿出三四百个热腾腾的肉包子来,给这些面带病容的黑乎乎的小宝贝儿吃。可是有什么法子呢,他什么也拿不出。他想要给孩子们唱上一段,可是心里直翻腾,开不了口”“在这些遭难的孩子面前,一点儿也使不上”可知:方宝庆同情这些“一身煤烟”“没了家,没了父母”的孩子,但在现实的重压下,方宝庆对命运无可奈何,想帮助弱小者却爱莫能助,内心是痛苦而无奈的。文尾宝庆领着孩子们跳进水里洗澡,这是宝庆在当下能帮到孩子们的的切实行动。宝庆对孩子们一直关注着、同情着,并非反应“麻木”。(麻木是一种迟钝的心理,情感上没有多大反应,多表现出冷漠和淡然。)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8.文本一画线段落写江轮穿过巫峡,意蕴丰富,请简要分析。(4分)
【解析】本题考查重要段落的思想意蕴。近年来高考考查重要句子、重要段落的内涵(表达效果、表现手法)的题目较多。
01
首先分析画线段落写了什么。
大江两岸,座座青山,处处陡坡,都有自己的名字。它们千姿万态,构成一幅无穷无尽的画卷。古往今来,多少人讴歌过江上变幻莫测的美景,多少人吟咏过有关它的神奇传说。楚怀王和巫山神女幽会的古迹犹存。可是这些逃难的旅客已顾不得这些,当江轮穿过巫峡,打绝代佳人——神女峰面前驶过时,他们都毫不动心。
语段以“可是”一词为分界,“可是”之前是写大江两岸的美景、神奇传说以及楚怀王与巫山神女幽会的古迹;“可是”之后是逃难旅客面对的这些表现“毫不动心”。段落的思想意蕴重点在“可是”这一转折句上:“可是这些逃难的旅客已顾不得这些,当江轮穿过巫峡,打绝代佳人——神女峰面前驶过时,他们都毫不动心”。
02
沿途风景很美,但对逃难的人来讲,他们哪有心情欣赏?结合上文“翅膀下贴着红膏药的飞机,一个劲儿地扔炸弹。炸弹发出揪心的咝咝声往下落,一掉进水里,就溅起混着血的冲天水柱”“船上每个人都吓得大气也不敢出,唯恐大难临头”,下文“难民们没闲心,也没立足的地方,没法凭栏观赏景致,可知,这些逃难的旅客面对死亡的威胁以及未知的前途,已经无暇顾及眼前的美景,这体现出难民们逃亡之时的心力交瘁。
03
解这一层后,只能算作找到了一个得分点,题目4分,至少有两个得分点。
从小说的时代背景来思考其主题表达的深层意蕴。祖国的大好河山风景如画,日本侵略者入侵四处轰炸,山河破碎,国土沦陷,人民流离失所,与江上的“画卷”“美景”“神奇传说”构成鲜明对比。难民不能欣赏风景的背后,是民族耻辱,是家仇国恨。“都毫不动心”的背后有沉重压抑感,有对日本侵略者的无比仇恨,有国家、人民以及中华古老文明所蒙受的灾难的忧愤。
参考答案:8.①写乘客只求生存,而无心顾及眼前胜景,反映了难民们逃亡中的心力交瘁;②江上美景和神奇传说,与山河破碎的现实构成对比,令人忧愤于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
图片
图片
图片
9.文本二提出:“有了操作的经验与热情,而后才能认识时代一部分的真情真意。”请谈谈文本一的创作是如何体现作者这一认知的。(6分)
题型分析
题型分析:由一道理题到一类题
题型分析:双文本阅读,利用文本二的观点,来解读文本一的内容。类似题目:
☆【2021年八省联考《国文教员》】8.作者自评“这些尔小说倒像是中国的老传统”。请结合文本二,分析作者心目中传统小说的特点。(4分)
☆【天域全国名校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三10月联考(《东南亚餐厅的歌手》)】9. 有人评价说,读完这篇小说让人感觉“笑中带泪”。请结合小说内容分析这样评价的理由。
☆【2024届高三湖北十一校第一次联考(《看菜》)】9. 小说描写了特定时代的乡村风俗和手艺人的人情世故,有评论家称“《看菜》透露出苦涩,但也不乏温情”,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该评价的理解。(6分)
☆【湖北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苦恼》)】9.有人说,“客观的叙述、精简的白描和热烈的抒情”构成了《苦恼》独特的艺术风格。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6分)
☆【湖北腾云联盟2023—2024学年度上学期高三年级12月联考(《送灯》)】9.“个性化的人物、好看的故事、富有意蕴的主题”是高军小小说的主要特点,请简要分析本文是如何体现这些特点的。(6分)
题型分析
题型分析:由一道理题到一类题
这种题型在现代文阅读1中也常出现。如:
2021至2024高考真题
图片
题型分析
题型分析:由一道理题到一类题
在古代诗歌阅读中也有出现,如:
【2023年高考新课标Ⅱ卷】16.王国维说: “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这一观点在本诗中是如何得到印证的?请简要分析。 (6分)
【2023年高考全国甲卷】15. 词的结尾两句被后代评论家称赞为“绝妙”,请简要分析其妙处。(6分)
【2021年全国新高考Ⅰ卷】 16.前人论此诗,认为第二句已包含委婉劝告的意思,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 (6分)
【2020年浙江卷】20. 前人评《送柴侍御》“翻新脱妙”。比较《秋江送别》与《送柴侍御》两诗的后两句,分析后者写法的妙处。(6分)
【2018年全国Ⅲ卷】15. 一般认为,诗最后两句的内容是以精卫的口吻表达的,你是否同意这种解读?请结合诗句说明你的理由。(6分)
【2018年北京卷】16. 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论本词的艺术特色说:“龙吟虎啸之中,却有多少和缓。”请谈谈你对上述评论的理解,结合具体词句作简要阐释。(6分)
【2015年高考新课标2卷】(1)古人认为这首诗的颔联“乃晚唐巧句”,请指出这一联巧在哪里,并简要赏析。(5分)
【2013江苏卷】(3)《宋诗钞》中说唐庚的诗“芒焰在简淡之中”,即平淡的背后往往蕴藏着激烈情感,试结合本诗作简要分析。(4分)
【答题技巧】
第一步:读评论、找关键词,明确观点内涵。读评论就是读题审题,找到题目评论观点中的关键性词语,然后想一想这些关键词的内涵是什么。关键词往往不是一个,可能是两个或三个,这就意味着得分点有两个或三点。实际上也就有一个二元或三元思维。
第二步:读原文、找到对应,条理化表达。题干所指的评论(评价)是一种理论性的观点表达,考生要将这一观点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具体解读。第一步审题确定答题思路,第二步读原文,找到对应的内容,整合答案,分条陈列。
高阶思维1:抓住关键词 理解观点句
图片
图片
运用文本内的思想或观点去评析文本外的现象或事物,首先要弄文本内的思想或观点的实质是什么。理解文本二的观点,落实到句子观点中关键词的理解。
观点句:“有了操作的经验与热情,而后才能认识时代一部分的真情真意。”
关键词:①(操作的)经验②(操作的)热情③认识时代(一部分)④真情真意
暑假文本二披文解析
图片
图片
我为什么离开武汉(节选) 老 舍
在大时代中,单凭着看与听,是不能够了解它的,旁观者清,只是看清了事实的动态,而不能明白事态中人物的情感。看别人荷枪赴前线,并不能体会到战士的心情。(“大时代”指抗战的非常历史时期,自由身处这样的时代,每一位中国人,“单凭着看与听”,置身事外是不可能的。)要明白大时代,必须在大时代中分担一部分工作。有了操作的经验与热情,而后才能认识时代一部分的真情真意。(“必须在大时代中分担一部分工作”,参与抗战是每一位中国人的职责。老舍作为一名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自然也有自己的责任。“有了操作的经验与热情”:“经验”,是指参与抗战中的经历体会;“热情”是爱国热情,也是对同胞的热爱。“才能认识时代一部分的真情真意” :“认识时代的一部分”,是指认识抗战时期中国面临的现状,“真情真意”,是指“时代的一部分”的,是认识的宾语,可以理解为真实情况。)一部分自然与全面有异,可是认识了一座山峰,到底比瞪着眼看着千重雾岭强。(不能全面了解整个中国抗战的现实情况,但了解了一部分总比不了解的,参与比不参与的好。)因此,我既然由亡城逃出来,到了武汉,我就想做一点我所能做的,而且是有益于抗战的事。(老舍在《我为什么离开武汉》中提到的“亡城”指的是他原来的居住地——北京。在日军占领北京后,老舍被迫离开了北京,逃到了武汉。这里的“亡城”可以理解为被占领或失去的城市,象征北京的沦陷。做“有益于抗战的事”,进一步解释了“必须在大时代中分担一部分工作。”)干什么去呢?最理想的当然是到军队里服务。但是,我去不了。我的身体弱。(因身体弱,无法“到军队里服务”,所以有下文的进一步解读。)
伤心与自怨是没用的。我决定停在武汉,写稿子,不再做赴前方的梦。一边写文章,一边办理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事务,一直到了今年七月月尾。(作为知识分子,拿起手中的笔,一边写文章,一边办理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事务,这就是他最切实有效地参与抗战方式。)这时候,武汉已遭过两次大轰炸。轰炸,随便吧,炸不死就写稿子。炸弹有两次都落在离我很远的地方。(武汉遭遇日军的轰炸,照应了文本一中小说的相关内容。小说开篇一、二段写到“一九三八年夏,汉口战局吃紧”“翅膀下贴着红膏药的飞机,一个劲儿地扔炸弹”。)有些人已向我讨论迁移的问题了,我不大起劲,我以离开武汉为耻。多住一天,仿佛就多一份勇气与力量。
…
我真不愿走!迁移之议既成,武汉不允许我住下去了。船票不易得,抓到一张,便须起身。流亡者的生活一半是在舟车之上。(解释离开武汉的原因,照应标题。“我以离开武汉为耻。多住一天,仿佛就多一份勇气与力量”,热情、勇气和力量依然在,只是“迁移之议既成,武汉不允许我住下去了”。)
总结: 有了操作的经验与热情,而后才能认识时代一部分的真情真意。
① “经验”,是指参与抗战中的经历体会;
②“热情”是参与抗战的热情,也有对同胞的热爱,对祖国的爱
③“时代的一部分”,与前文所说的“大时代”一致,指抗战时期的中国(现状);
④认识“真情真意”,了解抗战的真实情况,时代 使命和责任,以文报国的爱国热情和家国情怀。
高阶思维2:文本一 →→ 文本二 内外结合→→寻找关联
建立文本内思想或观点与文本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是解题的关键。只有内外结合,评析时才不会脱离文本内的思想。
高阶思维
01
内外结合关联点1:创作素材来自亲身经历
文本二是纪实,是老舍回忆自己参与抗战的真实经历。有关信息:明白大时代,必须在大时代中分担一部分工作;在武汉一边写文章,一边办理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事务;汉口遭到日本鬼子的轰炸;没有办法只得逃难,流亡者的生活一半是在舟车之上。
文本一是小说。故事背景:一九三八年夏,汉口战局吃紧。大体情节:汉口遭到日本鬼子的轰炸,一批难民乘坐“民生”号小江轮向西逃难,有着“遭不完的罪孽,说不尽的伤心”;来自北平的流浪艺人方宝庆看到一群战争孤儿,心中有无限同情与悲伤,但也说不出口的痛与无奈。
我们可以从小说中找到老舍的现实生活经历的影子:
抗战的时代背景,武汉遭日本鬼子的轰炸;难民逃难,流离失所。作者目睹了日军的轰炸的暴行,“这时候,武汉已遭过两次大轰炸。轰炸,随便吧,炸不死就写稿子。炸弹有两次都落在离我很远的地方”,“船票不易得,抓到一张,便须起身。流亡者的生活一半是在舟车之上”,这与小说中日军轰炸之下“民生”江轮上难民的场景,如挤满人的船舱、水泄不通的甲板、挤在烟囱底下的孩子”是一致的,难民们的流离失所是作者现实亲历的再现。小说中主要人物方宝庆由北平到武汉,又由武汉向坐船西逃,与老舍的经历一致。
文本二①“有了操作的经验与热情”:“经验”,是指参与抗战中的经历体会;
找到文本一对应关联:①《鼓书艺人》的创作源自作者抗战时期的亲身经历;②文本一的场景再现了作者在战争中感受到的人民流离失所的社会现实;
高阶思维
02
内外结合关联点2:创作饱含深情
小说中渗透了作者的情感表达,不只是看和听,不只是旁观者。如文本一中,作者用细致的笔墨描写无家的孩子“在浓烟直冒的烟囱底下,有五六十个小孩子,手足无措地紧紧挤在一起。他们已经没了家,没了父母,浑身都是煤烟和尘土,就像刚打煤堆里钻出来一样”,写甲板上逃难的人民“生活太无情,真是遭不完的罪孽,说不尽的伤心”,写方宝庆“看到这些一身煤烟的可怜孩子,觉着心疼”“希望能拿出三四百个热腾腾的肉包子来,给这些面带病容的黑乎乎的小宝贝儿吃”,在这些人物刻画中,倾注了作者的热情,此时此刻,他已经融入了这个逃难的群体之中,与他们共同承受着灾难。
文本二观点②“热情”,是爱国热情,也是对同胞的热爱。
找到文本一对应关联:③文本一的人物刻画投注了作者的热情,他不是旁观者,而与普通民众休戚与共。
高阶思维
03
内外结合关联点3:时代背景下的宏观思考
要明白大时代,必须在大时代中分担一部分工作。有了操作的经验与热情,而后才能认识时代一部分的真情真意。
这句话的语言逻辑是“要……必须……有了……才能……”
“必须”和”“有了”是条件,“要”和“才能”结果。作者表达的重要是要“明白大时代”“认识时代”,以体现出知识分子的灵魂觉醒和时代担当。
老舍在文本二中提到,仅仅通过观察和听闻是无法完全理解时代的,必须亲自参与其中,分担工作,才能体会到时代的真实情感和动态。这种实践经验和情感投入使得作者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时代的变迁和人物的内心世界。
小说中的难民,方宝庆是代表。这一人物设计的目的是什么?写方宝庆就是写那个时代的中国人,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交织在一起。文本一写“日本人进了北平,宝庆带着全家去上海。上海沦陷了,他们又到汉口。如今敌人进逼到汉口市郊了,他和全家又跟大伙儿一起往重庆逃”,国家遭遇日本入侵,国土沦陷,而方宝庆也失去了家园,四处奔逃,个人遭际和民族的命运交织在一起。
更深层次思考小说的主题是什么?虽然小说只是节选的一部分,但是从文本二老舍的人生经历可以推测,小说借方宝庆视角展现战争阴影下的民众苦难与精神挣扎,体现对时代的深刻观察,隐含作者对民族前途的思考(忧虑),表现了知识分子在国难中“以文报国”的责任,表达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文本二③“时代的一部分”,与前文所说的“大时代”一致,指抗战时期中国的一部分(现状);
④认识“真情真意”,了解抗战的真实情况,时代 使命和责任,以文报国的爱国热情和家国情怀。
找到文本一对应关联:④文本一主要人物方宝庆的个人遭际与民族命运交织在一起,隐含了作者对民族前途的思考。
参考答案:9.①《鼓书艺人》的创作源自作者抗战时期的亲身经历;②文本一的场景再现了作者在战争中感受到的人民流离失所的社会现实;③文本一的人物刻画投注了作者的热情,他不是旁观者,而与普通民众休戚与共;④文本一主要人物方宝庆的个人遭际与民族命运交织在一起,隐含了作者对民族前途的思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国家允许的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