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停火”只是暂时休战,和平只是短暂的幻影。
2025年6月,以色列与伊朗在多方斡旋下达成有限停火,但这只是短暂的和平,文明差异与宗教矛盾的“硬结构”使伊以停火无法自然演进为长期和平,任何“永续停火”都需超越敌意的制度性安排与多层安全保证。
若无系统性解决方案,战事“下半场”不仅会更惨烈,更可能呈现“多域混合、快速扩散、低可控性”的新形式。
在中东关于西方和伊斯兰的矛盾,早在1993年,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一书中做了三条预言:
1,西方文明和伊斯兰文明的冲突将继续上演。
苏联人最后被三个因素击败:美国的技术、沙特阿拉伯的金钱、以及穆斯林的人口和狂热。
狂热的穆斯林认为苏联是由自己击败的,这增强了他们击败另一个超级大国-美国的信心。
展开剩余82%2,基督教国家一致对外有悠久的传统。
3,伊斯兰和东方文明会一起对抗西方文明。
32年过去了正如亨廷顿所揭示的那样,
文明矛盾、宗教张力与地缘竞逐的深层动因并未消散。
所以停火不等于和平,甚至可能只是更大风暴前的片刻宁静。
要理解危机“下半场”何以或将更惨烈,除了回溯两国直接恩怨,更需回到文明格局与大国博弈的历史长河之中。
二、伊以矛盾并非“一夕成仇”,而是各种矛盾的层层积累和叠加。
地缘安全的结构性冲突
• 以色列自建国以来,屡次被阿拉伯国家围攻,安全极度依靠“百战百胜”与外部安全承诺。
• 伊朗自 1979 年伊斯兰革命后奉行“反美拒以”路线,将“以色列存在本身”视为对伊斯兰世界的战略威胁。
伊朗打造抵抗之弧,发动对以代理人战争,让仇恨层层叠加。
• 黎巴嫩、叙利亚、也门、加沙等多条战线为伊朗与以色列提供“低成本、高灵活度”的对抗平台;
• 每一次局部冲突都强化了彼此的安全困境和报复循环。
三,停火后的六大“引爆点”。
1,核议题:只要到达“临界点”,战争便会爆发。
美以此次并没有彻底摧毁伊朗的核能力,伊朗也没有正式声明不再研发核武器,而伊朗不能拥有核武器是以色列的红线。
只要伊朗铀浓缩度、离心机数量接近此线,单边打击或“多国快速卷入”风险剧增。
2,“抵抗之弧”虽然被暂时打残,但只要有资金注入,很快会卷土重来。
• 黎巴嫩南部如再现真主党与以军大规模交火,伊以停火自毁;
• 红海、波斯湾油轮袭击若频发,将迫使美国“护航—报复—再升级”连锁移动。
3,技术加速度让“误判窗口”缩短。
伊朗无人机技术已外溢至俄乌战场,反向吸收 AI、自主导航、蜂群协同技术。
以色列在铁穹、多层导弹防御和光武器上全球领先。
4,高科技与无人化战争加速冲突爆发。
社交媒体与舆论战算法推送将“局部战况”放大为“全球情绪”,民意倒逼各国政府采取更激进立场。
伊朗国内“烈士文化”与以色列社会“安全至上”叠加,使妥协空间进一步压缩。
5,能源金融联动
如果霍尔木兹海峡原油运输受阻,油价短期可触及 150 美元 / 桶,全球滞胀风险再起。
国际资本市场对中东局势的敏感度,是促使大国“快速站队”的经济杠杆。
6,突发事件:中东恐怖事件频繁。
一旦“无名行动”触及民族心理底线,即可能触发可控性极低的溢出冲突。
四、外部大国与区域强国在中东的大博弈,导致擦枪走火
1,美国:
战略收缩与威慑双轨华盛顿在印太分配更多军费,但仍维持中东 3.5 万驻军和兵器前置仓库。
其核心目标是:• 遏制伊朗核计划;• 保障以色列生存;• 维护全球能源与航运通道。
收缩与威慑并存的策略使其“不愿深陷,却难以脱身”。
2,欧洲、东亚都需要中东的能源,中东也是俄罗斯的传统势力范围。
各大国合纵连横,极大地增加了中东地缘政治的复杂度,极有可能擦枪走火。,
3,沙特与土耳其等区域大国:能否成为“关键刹车”?
区域大国在宗教、民族与利益上并非铁板一块。若能源安全与投资环境受威胁,它们可能出手“制裁 + 斡旋”。但这些国家同样面临内部宗教压力与地缘竞争,制衡意愿受限。
五,文明的冲突需要更先进的文明来结束。
和平从来不是“自然结果”,而是需要在地缘冲突、文明张力与权力结构的交叉火力中被“制造”出来。
对伊以双方及外部大国而言,真正的挑战并非在一纸停火书写下“无战”,而是在亨廷顿式“冲突预言”与 21 世纪技术加速的阴影中,找到令所有行为体“成本可控、收益可见”的共生路径。
这条路径漫长而崎岖,但它是避免中东再陷血色漩涡、维护全球安全与发展底线的唯一现实选择。
发布于:江西省国家允许的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